和諧說故事(九)
和諧說故事(九) <生活實踐家系列-1>
<沒有一例一休的抱穗菩薩>
知道自己天界磁場的主尊是「抱穗菩薩」時,既驚訝又好奇,很想知道這尊菩薩的特質是什麼?看了「放下一切 衝上36菩薩」這本神仙故事書,才知道抱穗菩薩從小到大都是個忙碌的人,最後還「積勞成疾」,這種個性特質跟自己實在太像了!
抱穗菩薩很小時就開始學做家事,飼養家禽、煮飯、送飯,還要到市集賣雞蛋,更懂得與人分享,除了懂得「留一半給家人」外,鄰居們有事情請她幫忙跑腿也從不拒絕。
她生活的時代,已脫離抱穗菩薩的農村社會,但生活步調一樣忙碌,家裡兄弟眾多,她是唯一的女孩,從小就要幫忙家事。
即長,嫁為人婦。長媳的職責不是那麼容易勝任,從早忙到晚,要幫忙夫君做生意、照顧公婆、撫養四個子女,應付挑剔的小姑…,生活壓力一樣重。
跟抱穗菩薩相較,性格上也有幾分相似,懂得體諒、關心別人,親友們交待或拜託的事從來也不會推諉。
她常常在想,快七十歲了,勞勞碌碌一輩子,雖然兒孫滿堂,生活仍是風風火火停不下來,每天忙不完的事,煮飯、照顧孫子,直到三更半夜還在幫孫子縫襪子、幫媳婦曬衣服….。不知道將來在哪裡?要往何處去?
遇見第三眼,生活才有了變化,聽到張教練說,要練到自然光七百萬度,才能夠自己斷輪迴、清因果,她看到了回家的路。
算算時間,留給自己的時間真的不多了。在時間壓力下,她變成一位很用功的學生,每天勤練吐水、靈動。
剛開始,吐水、靈動都不是問題,困擾她的是「靜」,每次靜坐,坐著坐著腦袋瓜裡就想到-今天要煮什麼菜?幾點要去接孫子?哪個孫子要去補習?…。
由於這是影響她修練的最大阻力,於是努力調整對俗事的看法與觀念。兒孫自有兒孫福,誰該負的責任就讓他們各自去承擔。
一段時間之後,發現自己真的有所改變,想法變了,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,層次也有所提升。
例如孫子們的「吵鬧」以前是一種煩惱,現在看成是一種「成長的喜悅」,這種喜悅應該留給他們的父母去享受,所以孫子的問題就交由兒女們自己去管理。
她開始學著「放下」,不再事必躬親,每天例行的事情沒有變少,但時間變多了,更可以拿來靜坐、吐水、靈動。
慢慢的,她發現孫子們成長了,頑皮歸頑皮,也開始體諒這位祖母的辛勞,很多話也能聽得懂了,晚餐時刻雖然熱鬧也多些温馨,抱穗菩薩從「麥穗豐收體悟幸福快樂」,她也從「祥和團聚體悟天倫之樂」。
她開始將自己的心思由「小家」拓展至第三眼這個「大家庭」,這輩子當人必須將自己「人」的本份做好,所以該做還是要做,但重心有所調整,將第三眼研究會置於優先的排列。
每天,她到道場練功,舉凡道場裡的點滴,她都不遺餘力盡心安排,大到上課時的餐點準備,小至教室、餐桌的佈置、裝飾,都留下她的巧思與細心,每天忙到快樂的不得了。
「哈!你的吐水方法跟我以前一樣,都是用咳嗽將水逼出來,這種方法不好,最好改掉….」
在練功心得方面,她從吐水障礙中走出來之後,現在也會熱心的指導師兄姐如何改進吐水方法。
靈動也逐漸在進步,「靜」也較之前進步很多,唯一困擾的就是「如何透視?」這是她給自己立訂的努力方向,希望短期內能夠有所突破。
閒暇時刻,她經常翻閱抱穗菩薩的故事,發現其中能夠給她一些人生提示,尤其最後的結語-
努力過好每一個「今天」,活在當下,就是一種幸福和快樂。
修行就在生活中,這位生活實踐家不但期許自己活在當下,更祝福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。